全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在意士兵所使用的主武器,战争促使轻武器快速迭代,而近代的战争史同样也是一部轻武器史。而自卫手枪相较于主武器来说,就不是那么关注了。美军也是如此,自一战到越战结束,.45口径的M1911陪伴美军走过了无数的战场,而到了上世纪末,9毫米手枪弹开始流行,采用.45口径子弹的手枪后坐力过大、弹容量小的问题也一直没有得到解决。因此在使用了M1911将近80年后,美军终于决定了更换其制式手枪,可新更换的手枪同样遭人厌恶,不到30年的时间又将其更换,这把短命的手枪便是本文要介绍的:意大利伯莱塔M9手枪。
而美军使用了将近80年的M1911的问题关键就是,不是所有的美军士兵都能很好地驾驭这支手枪,巨大的握把、较大的后坐力使得其成为了“硬汉”的标配,但是制式手枪是为所有人下发的,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是“硬汉”。手枪的弹匣位于握把内,弹匣大小就决定了握把的大小。以往.45口径的手枪的握把都做得十分巨大,如果不是T800终结者的话,很难一手将其握住。
在1978年,美国空军率先提出要更换一款新的自卫手枪,用来给飞行员进行防卫。(越南战场美军飞行员使用较低弹容的M1911,吃了不少亏)。并开始向全世界各著名的枪械公司提出招标。
参与测试的有美国本土柯尔特公司的SSP、比利时FN公司的DA、HK公司的P9手枪,以及意大利伯莱塔公司的92S手枪(美军后来的编号为M9型)。在经过一系列测试后,伯莱塔公司的92S测试结果最为优异,在80年代初美空军率先宣布将自卫手枪全部更换为伯莱塔92S手枪。然而陆军却不干了,表示:“你二等人是人,我们三等人就不是人吗?”借着空军改革手枪这股劲,陆军也展开了新一代手枪招标,其中还是有伯莱塔92S手枪,只不过用的是陆军自己测试的标准。
陆军测试过后,发现伯莱塔92S确实“香”。先不谈增加了超过M1911接近一倍的弹容量,就9毫米手枪弹的后坐力都要比.45口径温柔许多,维护也比其他同样参与测试的手枪简单,可靠性更强。最终在1985年,美国陆军将M9宣布列为制式手枪,此时美军中大约还存在着44万把M1911手枪,同时还有一些其他口径的手枪,甚至还有转轮手枪。同年海军陆战队和海军也采购了伯莱塔92S手枪,并将其正式命名为M9手枪。
M9手枪最初主要面向军官,从少尉到总司令,几乎人手一把M9。但M9手枪列装军队后,很快便出现了问题。由于量产中品控没有做好,在连续射击时M9手枪的套筒十分容易断裂和飞出,击伤士兵的下巴或脸部,也是在列装后不久,M9手枪就被冠以了“下巴毁灭者”的“荣誉”。尽管后来伯莱塔公司修复了这个缺陷,但被套筒击碎下巴的阴影却在美军士兵心中挥之不去。
同时M9手枪的弹匣弹簧和托弹板也存在着缺陷,在下发到基层士兵后,士兵们发现M9手枪的弹匣如果长时间压满15发子弹的话,很容易使得弹簧无力,从而供不上弹,弹匣使用寿命也变短。如果压12、11、10发弹的话,就能解决这个问题。但是美军当时最看重的就是M9的大弹容量,这样一来原先的优势就不见了,那用它干嘛,还不如用回M1911威力大。
而且伯莱塔公司的态度也有问题,伯莱塔公司给出的解决方案是,没事拉拉弹匣弹簧,进而提高弹簧弹性,但是这样一来反而更加降低了弹匣使用寿命,因此遭到了不少士兵的投诉。同时在美军心中作祟的还有.45情怀,在几十年的时间里,电影、海报、宣传都是以M1911手枪为标志,在美国人心中M1911=硬汉,尽管人人不是硬汉,但是人人都想当硬汉,进而对9毫米手枪十分抵触。
最终M9手枪在2010年后开始逐步退出美军现役,现在仅有国民警卫队还在大规模使用该枪。其他作战单位都是根据不同的需求使用手枪,如西格公司的P系列:P226、P239等,格洛克系列、HK公司的P11系列,还有一些现代化的.45口径手枪,如MK23、M45A1等。自M9手枪之后,美军再也没搞过全军统一手枪的提案,也算是吃一堑长一智。